
上世纪70年代,韩国政府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:全面废除汉字,转而使用纯韩文。这就像是我们中国人突然决定不再使用汉字,只用拼音一样震撼。
但是,半个世纪过去了,韩国人发现韩文具有极大的局限性,同音字混淆、文化断层等问题接连浮现。于是,韩国开始重新思考汉字的重要性。
那么,汉字是如何传到韩国的?韩国又为何废除?现在又为何要重启汉字?
汉字"漂洋过海"到朝鲜
汉字是如何"漂洋过海"来到朝鲜半岛的呢?这得从公元前108年说起。当时,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了汉四郡,汉字也随之传入。
初期,朝鲜人完全借用汉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,这种方法叫做"借字"。但问题来了:朝鲜语和汉语是完全不同的语系,语法结构差异巨大。用汉字直接记录朝鲜语,就像是用中文词汇按照英语语法写作一样别扭。
于是,他们发明了一种叫"吏读"的文字系统,基本思路是"形用汉字,音用韩语",汉字只表示意义,发音则按照朝鲜语来读。
到了三国时期(朝鲜的新罗、百济、高句丽三国,不是我们的魏蜀吴),汉字已经深入朝鲜社会的各个方面。贵族子弟要学习《论语》《孟子》等儒家经典,科举考试也完全用汉文进行。
奇妙的是,尽管使用汉字,但朝鲜人日常说的还是朝鲜语。这就像我们用汉字写作,但在家里说方言一样。这种"言文不一"的状况持续了上千年,直到15世纪发生了一件大事——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大王创制了"训民正音",也就是后来的谚文(韩文)。
世宗大王创造谚文的初衷很朴素:让普通百姓也能读书写字。当时,能掌握汉字的只有少数贵族和士大夫,大多数平民根本没机会学习如此复杂的文字系统。
谚文设计得非常科学,基本字母只有24个,组合起来就能表示朝鲜语的所有发音。如果说汉字学习需要十年寒窗,那谚文可能只需要一个星期就能入门!
但有趣的是,谚文创制后并没有立即取代汉字。相反,在接下来的500多年里,朝鲜半岛形成了"上汉下韩"的双轨制:官方文书和学术著作用汉字写作,而民间文学和日常书信则使用谚文或汉谚混用。这就像我们现在的公文用书面语,而聊天用网络用语一样,各有各的场合。
可以说,汉字在朝鲜的历史上扮演了"文化DNA"的角色,它不仅是一种书写工具,更是连接朝鲜与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。就这样,汉字在朝鲜半岛生根发芽,繁荣了整整2000年。然而,随着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,这种局面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从逐步试探到彻底废除
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,朝鲜半岛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1910年,日本吞并朝鲜,开始了长达35年的殖民统治。在日本的同化政策下,朝鲜人被强制学习日语,使用日本名字。这种文化压迫激发了朝鲜人强烈的民族意识。
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思考:如何保护和突显朝鲜的民族特性?谚文成为他们的答案。与汉字不同,谚文是朝鲜人自己创造的文字,代表着民族的独立性和创造力。
1919年,震惊世界的"三一运动"爆发,朝鲜人民奋起反抗日本殖民统治。虽然这场运动最终被镇压,但它激发了朝鲜人更强烈的民族认同感。在这种背景下,诞生了"只用谚文"的思潮。一些报纸开始尝试只用谚文排版,不再使用汉字。
但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二战结束后。1945年,朝鲜半岛脱离日本统治,却很快陷入了美苏争夺的冷战格局,最终分裂为南北两个国家。南北双方都面临着如何建构新的民族国家认同的问题,而文字改革成为了这一进程的重要部分。
北朝鲜在金日成领导下,于1949年决定全面废除汉字,只使用谚文。相比之下,韩国(南朝鲜)的态度最初要温和得多。20世纪50-60年代,韩国仍然保持着汉谚混用的传统,报纸、教科书中汉字比比皆是。学校里的学生需要学习1,800个汉字,这些汉字被认为是理解韩国语言和文化的基础。
然而,转折发生在1970年,韩国教育部颁布了"教育用汉字1,800字表",规定中小学必须教授这些汉字。但仅仅过了几年,随着朴正熙政府推行的"民族文化复兴运动",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。
1973年,韩国教育部突然宣布中小学教育中原则上只使用谚文,汉字教育被大幅削减。1976年,韩国政府甚至提出了更激进的"纯谚文专用政策",要求所有公文、教材全部使用纯谚文,不再使用汉字。
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剧烈转变?
一方面,随着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,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涨。汉字作为"外来文化"的象征,被一些民族主义者视为韩国文化独立性的障碍。
另一方面,实用性的考量也起了作用。谚文学习起来确实比汉字简单多了,在推广普及教育的过程中,减少汉字教学可以让更多人更快地识字。
就这样,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汉字,在短短几年间被韩国政府大幅边缘化。从1977年开始,韩国的报纸、杂志、公文、教科书几乎全部改用纯谚文,汉字仿佛一夜之间从公共视野中消失了。这一政策的实施,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堪称罕见的激进文字改革。
然而,正如我们即将看到的,这种激进的文化切割带来的后果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。
当韩国人重新发现汉字的价值
如果中国突然宣布不再使用汉字,只用拼音,会发生什么?同音字傻傻分不清,古典文学无法直接阅读,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被切断...这些问题,韩国人在废除汉字后都切身体验到了。
最直接的问题是同音词混淆。韩语中有大量来自汉语的词汇,当全部用谚文书写时,区分同音词变得异常困难。比如,"사랑"可以表示"思量"(思考),也可以是"四郎"(人名),还可以是"射狼"(射杀狼)。没有汉字区分,只能靠上下文猜测,这就像我们看到"shi"不知道是"是"、"时"、"事"还是"市"一样令人头疼。
更严重的是文化断层问题。没有汉字知识的年轻人,无法阅读1970年代以前的大部分韩国文献,因为那些文献或者是纯汉文,或者是汉谚混用。
韩国的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、佛教文化、古代历史,都是通过汉字记录和传承的。没有汉字知识,这些文化遗产就像是被锁在了保险箱里,钥匙却丢失了。
语言表达的精确性也受到了影响。汉字词汇往往有着精确的概念界定,而纯谚文表达有时显得含混不清。特别是在法律、医学、哲学等专业领域,缺乏汉字支撑的术语体系显得捉襟见肘。
到了1990年代,韩国社会开始反思纯谚文政策的弊端。一些教育家和知识分子公开呼吁恢复汉字教育。他们认为,完全摒弃汉字是对韩国文化传统的背叛,也不利于年轻一代的全面发展。
1991年,韩国政府终于松动,将1,800个汉字重新纳入中学教育参考内容,尽管不作为必修内容。到了2000年,一些高中开始将汉字教育作为选修课程。2005年,韩国高考恢复了汉字知识的考核,尽管比重不大。
最有趣的变化发生在韩国媒体领域。《朝鲜日报》《中央日报》等主流报纸开始在一些重要词汇旁边标注汉字,以增强表达的准确性。一些学术期刊也采用了类似做法。
韩国的大学生也重新认识到汉字的重要性。学习汉字成为提升竞争力的一种方式,特别是对那些希望在国际商务、外交、学术领域发展的学生来说。
如今,韩国社会对汉字的态度更加理性和务实。他们认识到,谚文和汉字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,而是可以互补共存的两种文字系统。谚文体现了民族的创造力和独特性,而汉字则承载了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精确的概念表达。